大眾健康網(wǎng),分享健康養(yǎng)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膳食 > 營養(yǎng)科普 > 喝水的壞習慣主要有哪些?我們應該避開哪些喝水的壞習慣?[圖]

喝水的壞習慣主要有哪些?我們應該避開哪些喝水的壞習慣?[圖]

大眾健康網(wǎng) 2019-11-27 14:03 喝水飲水健康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們生存的重要資源,萬物的生命就是起源于水,水是維持生命最基本的一種動力,如果沒有水,人也只能活三天左右,所以,每天補水是必須的,但是,很多人喝水會存在很多的壞習慣,那么,喝水的壞習慣有哪些?我們應該避開哪些喝水的壞習慣?

喝水的壞習慣主要有哪些?我們應該避開哪些喝水的壞習慣?(1)

1、喝水的壞習慣有哪些

什么是健康、安全的飲用水?

1、沒有污染,不含致病菌、重金屬和有害化學物質;

2、含有人體所需的天然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3、生命活力沒有退化,呈弱堿性,活性強等。

雖然每天都在飲水,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掌握安全飲水的學問,大部分人的思維觀念還停留在將自來水煮沸即喝就是健康的,更有甚者把這些“安全水”等同于健康水。

喝水誤區(qū)要知道

誤區(qū)一:自來水可直接飲用

我國自來水的水質還未達到某些發(fā)達國家自來水可直接飲用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將自來水煮沸后再飲用是最經濟衛(wèi)生的消毒方法。

誤區(qū)二:桶裝水方便衛(wèi)生

盛放桶裝水的水桶會被反復回收再利用,時間一長,很容易造成真菌感染。那些不正規(guī)的生產廠家的產品,衛(wèi)生狀況更加難以保證。飲水機中的開水由于反復煮沸、保溫,容易造成礦物質沉積,也影響健康。

誤區(qū)三:純凈水最健康

純凈水太過“純凈”,所有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都被濾去,反倒未必對健康有利。

誤區(qū)四:“健康飲料”可放心飲用

“健康飲料”也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否則可能會雪上加霜,加重身體負擔。

養(yǎng)成健康喝水好習慣

1、自己燒水

自己燒水喝,既方便又省錢,但美中不足的是,燒的水總有股味兒,還要長期跟水垢“作斗爭”。如何才能打贏這場仗呢?來水每燒開一次,就會為壺底、壺壁上結的水垢出一份力,倒在杯子里,上面還會漂著一層白沫,喝起來也有股“怪味”,尤其在北方更常見。其實,這都是水里含有過多鈣鎂離子搗得鬼,這種水礦物質含量較高,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硬水”。

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教授姜微波指出,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鹽類和鎂鹽類,對人體沒有危害。但如果水壺里結了很多水垢,它就容易吸附水里的有害物質,最好定期清除。清除水垢,使用物理方法比較有效,即先把壺燒干,看到水垢發(fā)干發(fā)白,迅速灌入涼水,由于熱脹冷縮的原理,水垢會大量脫落。

要想燒的水口感更好、水質更安全,不要將自來水接出來后馬上就燒,先放一會。水快開時把蓋子打開,水開后等兩三分鐘再熄火,能讓水里的有害物質有效揮發(fā)掉。

2、喝好桶裝水

桶裝水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人們生活中,使用時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純凈水配白開水

最常見的桶裝水為純凈水和礦泉水,雖說純凈水中的雜質和污染物已被去除,但這種水不能長期喝。因為在對水進行純凈處理的同時,把水中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也去除了,尤其不適合老人和孩子喝。研究表明,兒童和老人身體中鈣的需求量30%來自水,長期喝純凈水,這部分鈣的吸收就不夠了,而體內已有的礦物質反而會隨著純凈水的代謝,排出體外。最好的辦法是純凈水配著白開水或礦泉水喝,可滿足人體對礦物質的需求。

(2)一周內要喝完

桶裝水出水的原理是通過空氣壓力取水,每放出一升的水,必定有相應一升體積的空氣夾帶著細菌和塵埃進入機體中。每次換水時,會有一部分水殘留在出水槽里,也會產生大量微生物。因此,安全起見,桶裝水最好一周內喝完。如果家里人少,可用小一點的桶。

(3)最好喝熱的

由于現(xiàn)在桶裝水的質量參差不齊,對水桶的清潔消毒不嚴格,使原本安全的水變得不安全。因此,喝桶裝水最好燒開了再喝,購買時也要選擇大品牌。

3、喝天然好水

天然水對水源的要求苛刻,必須是符合國際標準的地表水、泉水、礦泉水,取水區(qū)域內必須環(huán)境清幽,無任何工業(yè)污染。

天然水的原水還要求有穩(wěn)定的PH值(弱堿性)、水溫以及對人體有利的一定量的礦物元素含量。此外,高科技的生產設備也是保證天然水在加工過程中免受二次污染的必要條件。

簡而言之,含有一定的礦物元素,PH值呈弱堿性(>7.0)是好水的首要標準。而這些指標都在瓶裝水的標簽上有所標注。

4、熱水器里的水不能喝

有的人圖方便,經常會用熱水器里的水燒水、做飯,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因為進入熱水器的自來水會受到管網(wǎng)的二次污染。其次,熱水器里的水反復加熱,水里起到消毒作用的氯會減少,給儲水箱和管道里的微生物、細菌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另外,現(xiàn)在不少小區(qū)都是統(tǒng)一供應熱水,這些公用熱水大多是提供給居民洗澡用的,沒有達到飲用水的標準,燒水、做飯最好別用。

5、早起先給龍頭放水

停用一夜的水龍頭處及其附近水管中的自來水,可能會受到金屬管壁和附著細菌的污染,不適合刷牙、漱口或燒水做飯。建議每天早起先用臉盆接走半盆水(可用來沖馬桶、擦地等)后再用。新裝修或經常不在家的房子,尤其要注意。

6、飲水機需要兩個月洗一次

自來水經過過濾飲水機的加工,口感提升了不少,而有的人圖省事,干脆直接喝桶裝水。不管是哪一種,想要長期保持水質健康,定期清洗飲水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過濾型飲水機的清潔主要在過濾器,用得時間一長,會積攢很多細菌和微生物,甚至還會長出“青苔”,最好每兩三個月就清洗一次。“一般不建議自己拆卸清洗,應請專業(yè)人員來操作,否則很容易損壞電路,導致飲水機罷工,還會造成用電安全隱患?!濒斀▏f,如果你家的飲水機可以將整個過濾器卸下來,必須按照說明書操作,用清水反復沖洗干凈。濾芯一般1-2年更換一次。

7、選不銹鋼的電熱水壺

電熱水壺燒水方便快捷,但選擇和使用也需要注意。首先要買質量過硬的產品,最好選用不銹鋼材質的,燒水更安全。第二,用電熱水壺燒水一定要隨時喝隨時加水,因為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就會自動加熱,一壺水反復加熱,水質就不會太好。

其實,容器對水的飲用安全很重要。水燒開后,如果想晾涼,玻璃杯最安全,其次是瓷碗或瓷杯,塑料容器最好不要裝開水,不但容易變形,其中的有害物質遇熱后也易溶解出來。

喝水壞習慣要知曉

壞習慣一:飲水機從不洗。桶裝水和飲水機無論在家庭還是辦公、公共場所都已非常普遍,你有沒有想過,用的飲水機自從放在那兒就再也沒“洗過澡”。飲水機看似讓人喝上好品質的水,實則“二次污染”很嚴重。每當打開飲水機龍頭時,聽到“咕嚕”的聲音,桶里翻出一串氣泡,這就是有空氣進入,灰塵及微生物就會被帶入。據(jù)國家環(huán)境衛(wèi)生監(jiān)測部門檢測數(shù)據(jù)顯示,桶裝飲水機內的冷熱水膽3個月不洗就會大量繁殖細菌,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所以,最好一月清潔一次,夏天兩周清潔一次。辦公室的飲水機因為使用頻繁,更得勤加清洗。

壞習慣二:自來水一燒開就喝。國人喝白開水是種好習慣,但是你知道嗎?水不能一燒開就喝。因為我們的自來水都經過氯化消毒,其中氯與水中殘留的有機物結合,會產生鹵代烴、氯仿等多種致癌化合物。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教授姜微波建議,燒水時,不妨采取三步走:首先將自來水接出來后先放置一會再燒;水快開時把壺蓋打開;最后,水開后等3分鐘再熄火,就能讓水里的氯含量降至安全飲用標準,是真正的“開水”。

壞習慣三:愛喝瓶裝水。攜帶方便、開蓋能喝,在中國,瓶裝水消費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國際食品包裝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卻指出, 瓶裝水所使用的聚酯瓶往往含有可能導致人體慢性中毒的物質,尤其是當瓶子在高溫環(huán)境中,或開啟后沒及時喝掉,有害物質會滲入水中,危害健康。因此,瓶裝水一定不能受熱或暴曬。“很多人喜歡在車里放一箱水,這是不對的。尤其夏天,后備箱溫度非常高,容易讓有害物質進入水中?!倍皙{建議,最好的辦法是買個質量好的水壺自己帶水,安全又環(huán)保。

壞習慣四:喝千滾水?!艾F(xiàn)在用電熱水壺的家庭越來越多,很多人燒的水一次喝不完,過一會兒又重復燒開。這種千滾水最好別喝?!壁w飛虹說,水燒開盡量當次喝完,別反復加熱。很多人擔憂飲水機中的水是不是千滾水,因材料限制,飲水機中水的最高溫度一般為九十攝氏度左右,達不到沸騰的狀態(tài),不是千滾水?!暗把b水的最佳飲用時間是出廠后1—15天,一旦超過15天,水中的細菌過多,就不宜再飲用?!?

壞習慣五:不渴不喝水。國內一項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七成年人都是發(fā)覺渴了才喝水。殊不知當你感到口渴的時候,你的身體至少已經流失了1%的水分。喝水不是為了解渴,而是讓其參與新陳代謝,被人體吸收,長時間缺水會增加血液的黏稠度,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同時,越不注意喝水,喝水的欲望就會越低,人就會變得越來越“干旱”。所以,不管渴不渴都要及時補水。外出時手里帶上一瓶水,隨時喝一口;辦公室或家里多放上幾個水杯,見縫插針,有機會就喝。

壞習慣六:每天喝不夠6杯水。上班一族常常會因工作關系疏忽了喝水,長此下去,膀胱和腎都會受損害。《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在溫和氣候條件下生活的、輕體力活動的成年人,建議每天最少飲水1200毫升,大約6杯的量。如果活動量大,出汗多,則相應增加喝水量,及時補水。有人會問,之前一直說每天喝水不少于2000毫升也就是8杯水,為什么現(xiàn)在只有1200毫升?其實,2000毫升是指人一天需要的水分總量,果蔬里含有大量水分,連主食、肉里都有,人體需要的水,很大一部分來自于食物中。6杯是最低限的量,有些人則需要喝得更多。比如煩躁的人多喝水能舒緩心情,肥胖的人多喝水能保持體重,運動后、洗澡后也都要及時補充水分。

壞習慣七:不按體質喝水、飲料代水?!鞍组_水沒味,還是喝飲料吧。”很多孩子每天可樂、果味飲料不離手,用飲料代水,無異于花錢買身病。“不但起不到給身體補水的作用,還會降低食欲,影響消化和吸收?!壁w飛虹說。如果一定要喝有味兒的水,也要根據(jù)自身體質,適當改善。比如便秘的人可以喝點蜂蜜水或者果蔬汁,能夠促進腸道蠕動;而胃寒的人要少喝性寒的綠茶、涼茶、果汁,多喝暖胃的紅茶、姜糖水。

壞習慣八:晨起不喝水,到老都后悔。早上起來的第一杯水是真正意義上的救命水,中老年人更應該注意。人體經過一夜代謝之后,身體的所有垃圾都需要洗刷一下。飲用一杯水可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環(huán)血容量。早晨這杯水最好選以下三種:第一種是清澈的水,白開水、礦泉水皆可,能夠降低人體血液黏稠度;第二種是檸檬水,檸檬酸能夠提升早晨的食欲;第三種是淡鹽水,它對便秘的人非常有益。

壞習慣九:吃咸了不馬上補水。吃太咸會導致高血壓,也可導致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水腫等。如果吃咸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多喝水,最好是純水和檸檬水,盡量不要喝含糖飲料和酸奶,因為過量的糖分也會加重口渴的感覺。淡豆?jié){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其中90%以上都是水分,而且還含有較多的鉀,可以促進鈉的排出,且口感比較清甜。

壞習慣十:睡前不喝水。睡前不宜喝太多水,但可以稍微抿上兩口,尤其是老人。當人熟睡時,由于體內水分丟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會變高。臨睡前適當喝點水,可以減少血液黏稠度,從而降低腦血栓風險。此外,在干燥的秋冬季節(jié),水還可以滋潤呼吸道,幫助人更好的入睡。

2、怎樣喝水對健康有益

早上起床后

人體水分每晚約流失450毫升,早晨起床后會處于一種生理性缺水的狀態(tài)。在尚未進食之前,空腹喝下一杯晾溫的白開水是最好不過的了,這樣能使血液得到迅速稀釋,改善夜間脫水。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加一片新鮮檸檬,能起到清除宿便、排除毒素的功效。

晚上睡前

睡前不能喝太多水,否則頻繁起夜會影響睡眠,但也不能不喝水,應該抿兩口再睡覺。因為當人熟睡時,體內水分丟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變高。臨睡前適當喝點水,可以緩解該現(xiàn)象,從而降低發(fā)生腦血栓的風險。此外,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邊常備一杯水,感覺口渴需馬上喝幾口。

上班時

都市白領往往會因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飲水。其實我們應該養(yǎng)成上班喝水的好習慣,不僅可以在喝水時可以短暫的放松一下,也可以改善因缺水而引起的對膀胱和腎的損害。

吃咸了后

吃太咸會導致高血壓、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水腫等。如果吃咸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多喝水,最好是涼白開或檸檬水,盡量不要喝含糖的飲料或者酸奶,糖分反而會加重口渴感。淡豆?jié){90%以上都是水分,并且含有豐富的鉀,可促進鈉排出,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飯后半小時

飯后不要立刻喝水,否則會沖淡、稀釋唾液和胃液,使蛋白酶的活性減弱,影響消化吸收。建議一般人飯后半小時飲水,200毫升左右。喝時要小口小口地喝,否則頻繁、大量飲水容易燒心。容易燒心的人宜在飯后2—3小時,每間隔20—30分鐘喝3—4小口。

飯后不要立刻喝水,否則會沖淡

開空調半小時后

空調房內空氣干燥,容易造成年人體水分流失,鼻腔等處黏膜過干,甚至引發(fā)支氣管炎。因此,在空調房逗留超過半小時以后,就要及時補充水分,白開水、礦泉水、檸檬水等即可,水溫以40℃左右為宜。

洗澡后

洗完澡,很多人常常覺得渴,端起一杯水一飲而盡。殊不知,洗熱水澡后,身體受熱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心臟跳動會比平時快些,喝太快會對健康不利,尤其是老人,應該小口慢速喝下一杯溫水。

便秘時

缺乏水分是便秘的原因之一。便秘的人可以適當多喝點水,一定要大口大口地喝,吞咽動作快一些,這樣水就能盡快到達腸道,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在補充水分的同時,還可以吃些韭菜、芹菜、蘋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果蔬,緩解便秘的效果更佳。

發(fā)燒時

人在發(fā)高燒時,會以出汗的形式散熱,以致消耗大量水分,嚴重的會引起脫水。因此,發(fā)燒期間及時補水十分重要。可以少量多次地喝溫開水或溫葡萄糖水,大概每半小時喝一次。喝點小米粥、綠豆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心情煩躁時

腎上腺素通常被稱為“痛苦激素”,當一個人痛苦煩躁時,腎上腺素就會飆升,它如同其他身體毒素一樣,可以隨著水分排出體外。因此,在心情煩躁時,不妨倒一杯溫開水,坐在座位上慢條斯理地把它喝完,心情會因此放松許多。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y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