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yǎng)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膳食 > 烹飪技巧 > 蒜泥白肉怎么做?蒜泥白肉的汁怎么調?[圖]

蒜泥白肉怎么做?蒜泥白肉的汁怎么調?[圖]

大眾健康網 2018-12-13 11:29 大蒜肉食豬肉

蒜泥白肉是一道有名的川菜,用到的主食材就是五花肉,大家應該都吃過五花肉,如果單獨吃的話會很油膩,五花肉需要和其它的菜或者是去油膩的調料一起搭配才更好吃,所以蒜泥白肉就在五花肉中加入蒜泥,讓五花肉吃起來不是那么油膩,并且還有蒜泥的香味。蒜泥白肉怎么做呢?蒜泥白肉的汁怎么調?

蒜泥白肉怎么做?蒜泥白肉的汁怎么調?(1)

1、蒜泥白肉的做法

(1)材料

平時制作蒜泥白肉時需要準備五花肉四百克,大蒜兩頭,生抽適量,辣椒油適量,糖十五克,料酒、蔥、生姜以及八角和花椒等調味料適量。

(2)步驟

把鍋中放入清水,然后把生姜切成片狀,把蔥切成小段,一起入鍋,再把五花肉洗凈以后入鍋 ,加入清水煮制,煮開以后再煮十分鐘,煮到用筷子能輕松插入肉內,然后關火,讓五花肉在肉湯中浸泡半小時。

把大蒜去掉外皮,用清水洗一下,再把它制成蒜泥,加入肉湯和食用鹽,再加入生抽和辣椒油以及白糖調勻料汁放在一個小碗中。

把煮好的五花肉取出切成薄片,擺放在盤子中,再把黃瓜切成細絲進行裝飾,然后把裝有蒜泥的小碗擺放在盤子中間。

擺好以后可以直接上桌,食用時可以取煮好的肉片直接醮食蒜泥,那味道,別提多么爽了。

(3)醬汁的調法

做法一:

配方:蒜泥50克,辣椒油15克,精鹽5克,味精1克,醬油15克,香油15克。

做法:所有調味料放在一起混合均勻即成。

做法二:

配方:蒜泥50克,優(yōu)質醬油50克,紅油10克,鹽2克,冷湯50克,紅糖10克,香料3克,味精適量。

做法:醬油加紅糖和香料用小火煮至濃稠,再加味精混合均勻即成復制醬油。將蒜泥、復制醬油、紅油和其它所有調味料混合均勻即成。

做法三:

配方:鹽1/3湯匙,醬油1湯匙,白糖1/3湯匙,濃縮雞汁1湯匙,辣椒油2湯匙,香油1/2湯,匙,蔥花1湯匙,肉湯1杯。

做法:同做法一。

2、小貼士

制作蒜泥的最佳用料是紫皮蒜,它白皮蒜的蒜味香濃,又比獨頭蒜的辣味溫和。另外,蒜泥一定要現吃現做,放置放久的蒜泥就不好吃了。

3、豬肉的食用禁忌

(1)別吃燒煮過度的肉

無論吃什么肉,人們都感到燉煮得越爛越好。于是,高壓鍋便應運而生,用它來燉排骨等,十幾分鐘的時間,連骨頭都變得軟綿綿的。

但是,在200℃~300℃的溫度下,肉類食物中的氨基酸、肌酸肝、糖和無害化合物會發(fā)生化學反應,形成芳族胺基,這些由食物衍生的芳族胺基含有12種化合物,其中9種有致癌作用。

當代生活中,工業(yè)污染對人體致癌影響占50%,而飲食的影響占35%。以前我們低估了食物中的有毒化學物致癌這一因素。在芳族胺基化合物問題沒有完全搞清之前,不要吃過度燒煮的肉。最好的方法是用微波爐燒肉,然后倒掉有許多化合物的肉湯,這樣就可以避免芳族胺基化合物對人體的危害。

(2)忌食用高溫油炸的咸肉

咸肉含硝,油炸油煎后,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基砒咯烷。因此食用咸魚、咸肉、香腸、火腿等食品時,忌煎炸。正確的食用方法是:把咸肉、香腸、火腿等食品煮熟蒸透,使亞硝胺隨水蒸氣揮發(fā)。同時,燒制咸熏食物時最好加些米醋,因為醋有分解亞硝酸鹽的作用,而且能殺菌。

(3)吃瘦肉也應適量

有些人認為吃肥肉會發(fā)胖,吃瘦肉既不會發(fā)胖又能保證營養(yǎng)的攝入,就大吃瘦肉。事實上,多吃瘦肉未必就好。瘦肉中的蛋氨酸含量較高,蛋氨酸在某種酶的催化下可變?yōu)橥桶腚装彼?,而同型半胱氨酸過多也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動物實驗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會直接損害動物內皮細胞,形成典型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因此,吃瘦肉要適量,并非多多益善。

(4)不宜用熱水浸洗豬肉

有些人常把買回來的新鮮豬肉放在熱水中浸洗,這樣做,會使豬肉失去很多營養(yǎng)成分。

豬肉的肌肉組織和脂肪組織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可分為肌溶蛋白和肌疑蛋白。肌溶蛋白的凝固點是15℃~16℃,極易溶于水。

當豬肉置于熱水中浸泡的時候,大量的肌溶蛋白就會丟失。同時,在肌溶蛋白里含有機酸、谷氨酸和谷氨酸鈉鹽等成分,丟失它們會影響豬肉的味道。因此,豬肉不要用熱水浸泡,而應用涼水快速沖洗干凈。

(5)忌吃病死的豬肉與豆豬肉

豬的胃腸中存在著數量眾多的細菌,有沙門氏菌、鏈球菌、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在豬患病機體抵抗力下降時,這些細菌經淋巴管進入血循環(huán),在內臟和肌肉組織內大量繁殖,并產生毒素。病豬死后的肉由于發(fā)生質的變化,蛋白質被破壞、凝固,又極不容易煮透,所以人吃了這種帶病菌的死豬肉后就可能感染發(fā)病。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y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