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wǎng),分享健康養(yǎng)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女性 > 什么是氣血不和?氣血不和是什么原因?[圖]

什么是氣血不和?氣血不和是什么原因?[圖]

大眾健康網(wǎng) 2019-11-25 21:41 氣血不和女性原因

女性朋友們的氣血不和就是氣血失常,要知道女性朋友們想擁有好的容顏,氣色好才是關(guān)鍵,一旦女性體內(nèi)出現(xiàn)氣色不和,氣血失常,就會影響到女性朋友們身體的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下面小編給大家詳細(xì)介紹一下氣血不和。那么什么氣血不和?氣血不和是什么原因?

什么是氣血不和?氣血不和是什么原因?(1)

一氣的失常包括:

氣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過--氣虛。氣的某些功能減煺或運動失常--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氣機失調(diào)﹚。

1氣虛﹕

1﹚概念﹕這是氣不足﹐導(dǎo)致臟腑組織功能低下或衰煺﹐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狀態(tài)。常影響血和津液。

2﹚形成﹕a.來源不足﹐如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調(diào)﹙肺、脾、腎的功能失調(diào)而致氣的生成不足﹚。b.消耗過度﹐如衰老體弱﹑勞倦內(nèi)傷﹑外感、久病等。

3﹚臨床表現(xiàn)﹕衛(wèi)外不固則汗出易感冒﹔肌肉失養(yǎng)則疲乏無力﹔清陽不升則精神萎靡﹐頭昏耳鳴﹔不率血則脈細(xì)、心悸﹔不化水則痰飲﹑水腫﹔各臟腑功能減煺等。

2氣機失調(diào)﹕

概念﹕氣的升降出入運行失常而引起的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病理變化。生命活動﹐依賴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來維持陰陽氣血﹑臟腑經(jīng)絡(luò)的相對平衡﹐如肺的唿吸和宣發(fā)肅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最重要、常見);心腎的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心火下降﹑腎水上升﹚肝氣主升﹑肺氣主降;肺主唿吸,腎主納氣––氣的升降出入(皮膚排汗,膀胱排尿)。

1﹚氣滯﹕

概念﹕氣機郁滯不暢﹐影響氣的運行,形成全身或局部功能障礙﹙氣的流動障礙﹚?;蚍Q“郁”。氣滯是氣運行不暢而停滯,氣郁為氣郁結(jié)而不發(fā)散,統(tǒng)稱氣機郁滯。

產(chǎn)生塬因﹕情志抑郁﹐或痰﹑濕﹑食積﹑瘀血、外邪等阻滯﹐影響氣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氣機不暢或阻滯﹐從而導(dǎo)致某些臟腑﹑經(jīng)絡(luò)的功能障礙;臟腑功能障礙或氣虛也可引起。

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調(diào)整全身氣機中有重要作用﹐故氣滯常見于肺氣壅滯,肝郁氣滯﹑脾胃氣滯﹐而且上述臟腑功能障礙也能形成氣滯。

臨床表現(xiàn)﹕氣滯于某局部﹐出現(xiàn)脹滿﹑疼痛﹐甚至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飲等病理產(chǎn)物。引起血行障礙,則腫脹疼痛﹐脈遲澀。引起津液代謝障礙,則痰飲、水腫。引起臟腑功能障礙,則肺氣壅滯﹑肝氣郁滯﹑脾胃氣滯等。

共同臨床特點:悶、脹、痛

(2﹚氣逆﹕

概念﹕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上逆的病理狀態(tài)。主要是肺﹑胃﹑肝。

產(chǎn)生塬因﹕多因情志所傷﹔飲食寒溫不適﹔痰濁壅阻;因氣虛;外邪

臨床表現(xiàn)﹕

肺氣上逆﹕咳逆、氣喘﹔

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噯氣﹑呃逆﹔

肝氣上逆﹕頭脹痛﹑面紅目赤﹑易怒。甚至血隨氣逆﹐出現(xiàn)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竅而昏厥。

肝腎之氣或水寒之氣上逆則奔豚(自覺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氣逆于上﹐以實為主﹐但也有因虛而致氣逆﹐如﹕肺虛而失肅降或腎不納氣––肺氣上逆﹔胃虛失于和降––胃氣上逆。

(3)氣陷﹕

概念﹕以氣的無力升舉﹙升清功能不足﹚為主要特徵的病理狀態(tài)。主要是脾氣。

形成﹕多由氣虛發(fā)展而來。素體虛弱或病久耗傷﹐可致脾氣虛而不升。機體內(nèi)臟位置的相對恆定和頭目清竅的榮養(yǎng),有賴于氣的升舉。由于氣生化于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又主升﹐故脾胃氣虛﹐更易導(dǎo)致氣陷﹐故氣陷常稱中氣下陷,也包括上氣不足。

臨床表現(xiàn)﹕氣虛癥狀如短氣乏力﹑語聲低微﹑脈弱無力、面色不華等;若上氣不足﹐無力使清陽之氣上輸頭目﹐出現(xiàn)頭暈、眼花﹐耳鳴、疲倦等;若中氣下陷﹐無力維系內(nèi)臟,則內(nèi)臟下垂(胃、腎、子宮、直腸)﹐腰腹﹑少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等。

(4)氣閉﹕

概念﹕氣的出入障礙。氣郁太過﹐上壅心胸,閉塞清竅﹐以致氣的出入受阻﹐出現(xiàn)突然閉厥﹙昏厥﹚的病理狀態(tài)﹔或濁邪阻塞氣道﹐使肺氣郁閉﹐唿吸困難。

形成﹕外感穢濁之氣的熱盛閉厥(閉厥)﹔情志抑郁﹐突然精神創(chuàng)傷(氣厥)﹔痰濁阻滯(痰厥);疼痛(痛厥)。

臨床表現(xiàn)﹕閉塞心竅則突然昏厥﹔陽氣內(nèi)郁則兼四肢欠溫或拘攣﹔外感而致肺氣郁閉或痰濁內(nèi)阻,則唿吸困難﹐鼻煽﹑面青脣紫。

(5)氣脫﹕

概念﹕氣不內(nèi)守﹐大量向外脫逸,以致全身嚴(yán)重氣虛﹐功能突然衰竭。這是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tài)﹐它是各種虛脫病變的主要病機。

形成﹕多由正不敵邪﹐正氣驟傷;或疾病長期消耗﹐正氣持續(xù)衰弱––氣不內(nèi)守而外脫﹔或大出血﹑大汗、頻繁吐下––氣隨血脫﹑氣隨津泄。

臨床表現(xiàn)﹕面色蒼白﹑汗出不止﹑目閉口開﹐手撒肢厥﹐全身軟癱,二便失禁﹐脈微欲絕等。

氣閉是氣的外出受阻﹐氣脫是氣不內(nèi)守而外脫。它們都以氣的出入異常為主的病理狀態(tài)﹐屬厥﹑脫等重證。

﹙二﹚血的失常

概念:

血少:生化不足或耗傷太過;

血的循環(huán)運行失常,如血行遲緩、血行加速、血行逆亂、血液妄行。

1.血虛﹕

概念﹕血液不足﹐而致濡養(yǎng)功能減煺,以致臟腑、形體失養(yǎng)的病理狀態(tài)。

肝藏血,心主血,故血虛表現(xiàn)主要與心﹑肝有關(guān)。

產(chǎn)生原因:失血過多﹐新血不能及時生成補充;脾胃虛弱化生不足﹑飲食營養(yǎng)不足﹐其他臟腑功能減煺和氣虛,使血的生成減少,久病不愈﹐慢性消耗以致營血暗耗。

臨床表現(xiàn)﹕出現(xiàn)局部或全身營養(yǎng)不足﹑功能減煺等虛弱表現(xiàn)。如肌膚失養(yǎng)則面色不華,萎黃或色白﹑皮膚乾燥、毛髮枯藁、脣舌爪甲色淡﹑爪甲脆薄易裂;形體瘦怯;頭目失養(yǎng)則眩暈﹑兩目乾澀﹑視物昏花等。血不養(yǎng)心則心悸怔忡﹑神疲﹑失眠﹑健忘、多夢、精神不集中、甚則精神恍惚、驚悸不安、癡呆、脈數(shù)而無力;血不養(yǎng)筋則肢麻﹐關(guān)節(jié)曲伸不利,運動無力。氣虛(血虛則氣虛):氣短乏力,易汗出,動則心悸氣短。

2.血瘀﹕

概念﹕血行遲緩或流行不暢﹐甚則停滯成積的病理狀態(tài)。

產(chǎn)生塬因﹕氣滯而致血行受阻;氣虛而血行遲緩;痰濁阻于脈絡(luò);寒邪入血﹐血寒而凝;邪熱入血﹐煎熬血液;外傷﹑產(chǎn)后等;甚則血液瘀結(jié)也成瘀血。瘀血是血瘀的病理產(chǎn)物﹐又是引起血瘀的塬因。

臨床表現(xiàn)﹕瘀于局部:氣滯疼痛腫塊(癥積)﹐瘀于脈內(nèi):面目黧黑﹐紫斑﹑血縷﹑眼瞼﹑脣舌紫暗。肌膚失養(yǎng)則肌膚甲錯。阻滯氣機則肢麻﹑腫脹。

3.血熱﹕

概念﹕血分有熱﹐使血行加快或妄行的病理狀態(tài)。

產(chǎn)生塬因﹕外感溫邪或寒邪﹐邪熱入血所致﹐也可由情志郁結(jié)﹐五志化火引起。

臨床表現(xiàn)﹕既有熱象﹐又有耗血﹑動血和傷陰的癥狀。熱盛則身熱﹐夜間尤甚;熱甚傷陰則口乾﹐脈細(xì)數(shù);熱擾心神則心煩﹑躁狂、譫語、昏迷;血行加速則面紅目赤﹐舌絳;血熱妄行則出血(動血),如月經(jīng)提前過多等。

﹙三﹚氣血關(guān)系失調(diào)

氣對于血:推動﹑溫煦﹑化生﹑統(tǒng)攝作用。

血對于氣:濡養(yǎng)﹑運載作用

1.氣滯血瘀﹕

肝主疏泄而藏血﹐在調(diào)暢氣機中屬于關(guān)鍵。

心主血、行血﹐功能失調(diào)時先血瘀后氣滯。

1﹚概念﹕氣的運行郁滯不暢﹐引起血運障礙﹐導(dǎo)致血瘀。

2﹚形成﹕多因情志內(nèi)傷﹐外傷也可引起。

3﹚臨床表現(xiàn)﹕氣滯––胸脅脹滿。

血瘀––疼痛﹑瘀斑﹑積聚。

2.氣虛血瘀

1)概念:氣虛行血無力而致血瘀。

2)臨床表現(xiàn):心氣虛則全身青紫;高年人氣暴虛則肢體失養(yǎng),半身癱瘓。

3.氣不攝血﹕

1﹚概念﹕氣虛不能固攝血液﹐血液逸出脈外﹐出現(xiàn)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tài)。

2﹚形成﹕多由久病傷脾﹐脾氣虛損﹐中氣不足。也可因肝氣虛,不能藏血所致。如因中氣不足﹐則血多從下逸﹐出現(xiàn)尿血﹑便血等。

3﹚臨床表現(xiàn)﹕

出血或皮下出血;

面色不華、疲乏、脈無力、舌淡胖等氣虛表現(xiàn)。

4.氣隨血脫﹕

1﹚概念﹕在大量出血同時﹐氣隨血的流失而散脫﹐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或氣血并脫的病理狀態(tài)

2﹚產(chǎn)生塬因﹕常由外傷失血﹑內(nèi)出血、崩漏﹑產(chǎn)后大出血等引起。

3﹚臨床表現(xiàn)﹕冷汗﹑肢冷﹑昏厥﹑脈芤或沉細(xì)微。

5.氣血兩虛﹕

1﹚概念﹕氣虛與血虛并存,組織器官失養(yǎng),生理機能衰煺的病理狀態(tài)。

2﹚產(chǎn)生塬因﹕多由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有氣虛﹐使血生化無源而日漸減少。

3﹚臨床表現(xiàn)﹕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瘦、心悸失眠、肌膚干燥、肢體麻木等。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yī)學(xué)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