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引起腹瀉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都會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那么腹瀉艾灸哪里治療?腹瀉艾灸的方法有哪些?通過艾灸治療腹瀉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就來詳細了解具體的治療方法,以及艾灸需要注意的內(nèi)容吧。
腹瀉屬中醫(yī)學(xué)“泄瀉”的范疇,外感風(fēng)寒暑熱濕等邪氣,內(nèi)傷飲食情志或臟腑失調(diào)皆可致泄。外邪之中濕邪最為重要,內(nèi)傷中脾虛最為關(guān)鍵,脾虛濕盛乃泄瀉發(fā)生的關(guān)鍵病機,概括來說,腹瀉的誘因主要是寒濕,濕熱,脾虛,腎虛,食積所致,所以腹瀉艾灸哪里,可以根據(jù)導(dǎo)致腹瀉的原因選擇施灸穴位。
主要癥狀:泄下清稀,甚如水樣,腸鳴腹痛,脘悶食少,或兼惡寒,發(fā)熱,頭痛,小便短少,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臥屈位,取天樞,上巨虛,陰陵泉,水分,神厥穴施灸。
艾灸作用:溫中除濕,健脾止瀉。
療程:對于輕癥患者只需治療1-2次,較重者或纏綿不愈者3-5次,直至腹瀉癥狀好轉(zhuǎn)。
主要癥狀:腹痛即瀉,瀉下急迫,糞色黃褐穢臭,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
艾灸穴位:患者仰臥屈位取天樞,上巨虛,陰陵泉,水分,內(nèi)庭,公孫穴用艾條溫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溫灸10分鐘,艾炷則每穴灸3-5壯,每日1次。。
艾灸作用:清熱利濕,健脾止瀉。
療程:對于輕癥患者只需治療1-2次,較重者或纏綿不愈者3-5次,直至腹瀉癥狀好轉(zhuǎn)。
主要癥狀:腹?jié)M脹痛,瀉后痛減,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苔垢或厚膩。
艾灸穴位:患者仰臥屈位取天樞,上巨虛,陰陵泉,水分,中皖,梁丘穴用艾條溫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溫灸10分鐘,艾炷則每穴灸3-5壯,每日1次。
艾灸作用:健脾消食,導(dǎo)滯止瀉。
療程:對于輕癥患者只需治療1-2次,較重者或纏綿不愈者3-5次,直至腹瀉癥狀好轉(zhuǎn)。
主要癥狀:大便溏薄,夾有不消化食物,稍進油膩則便次增多,脘痞食少,伴隨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臥取神厥,關(guān)元穴用艾條溫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俯臥取脾俞,胃俞,命門,腎俞穴用艾條溫和灸火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溫灸10分鐘,艾炷則每穴灸3-5壯,每日1次;患者仰臥取雙側(cè)申脈穴,用艾條雀啄灸法施灸,每穴灸10分鐘,以局部溫?zé)岫蛔仆礊槎?,每日一次。取雙側(cè)足三里穴,用艾條溫和灸至局部皮膚潮紅,每日一次;患者仰臥或側(cè)臥,取腹瀉特效穴,用艾條溫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鐘。
艾灸作用:健脾止瀉。
療程:對于輕癥患者只需治療1-2次,較重者或纏綿不愈者3-5次,直至腹瀉癥狀好轉(zhuǎn)。
主要癥狀:晨起泄瀉,大便夾有不消化食物,瀉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臥,取神闕,關(guān)元穴,用艾條溫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溫灸15-20分鐘,艾炷灸3-5壯,每日一次;患者俯臥取胃俞,脾俞,命門,腎俞穴,用艾條溫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灸10分鐘,艾炷灸3-5壯,每日一次;患者仰臥屈膝,取雙側(cè)足三里穴,用艾條溫和灸的方式施灸,每日一次;仰臥取雙側(cè)申脈穴,用艾條雀啄灸法施灸,每日一次。取腹瀉特效穴,用艾條溫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鐘。
艾灸作用:補腎止瀉。
療程:對于輕癥患者只需治療1-2次,較重者或纏綿不愈者3-5次,直至腹瀉癥狀好轉(zhuǎn)。
1、注意寒冷,注意保暖,注意在艾灸的時候,尤其是冬季不要碰冷水。
2、艾灸期間不要生氣,如果生氣,氣賭經(jīng)絡(luò),艾灸就不會起作用,反之會加重氣血的瘀阻。
3、大饑大飽不宜艾灸,饑餓艾灸容易暈灸,太飽艾灸氣血運行慢,容易發(fā)生腹脹。
4、患有胃腸疾病的,艾灸期間不要吃食物,灸后半小時才可以吃飯。
5、艾灸前最好喝溫開水200-250毫升,艾灸后要喝溫?zé)崴?00-250毫升,甚至更多一點。
6、艾灸前可以洗溫水澡,艾灸后半小時,可以洗熱水澡,稍稍燙一點皮膚的溫度。
7、有些人艾灸的時候,想泡腳,這樣可以節(jié)省時間,你可以泡熱水腳,水溫要高于50度。
8、初次艾灸的人,一定要學(xué)會循序漸進逐漸適應(yīng)熱度,逐漸增添灸具,不要一下子上的太多,身體會吃不消,顯得太燥。
9、皮膚起泡,小的泡自己可以吸收,大的水泡,一定要挑破后在這里拔罐,使里面的病水盡量拔出。然后溫和灸,不要再使用艾灸罐,等泡痊愈后,可以繼續(xù)使用艾灸罐。如果泡在關(guān)節(jié)活動部位,要的等待結(jié)痂后在灸,關(guān)節(jié)部位不容易愈合。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wǎng)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