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yǎng)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疾病百科 > 宿便有什么危害?怎么清宿便?[圖]

宿便有什么危害?怎么清宿便?[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5 21:17 宿便排便危害

現(xiàn)代人都有宿便的情況,很多人就是在有便意的時候可能有忙,在工作于是就忍著,等便意過去了就已經是很久之后了,有可能好幾天都沒有排便,那么宿便在腸道中堆積的越來越多的話就會對身體有一定的傷害,那么宿便有什么危害?怎么清宿便?

宿便有什么危害?怎么清宿便?(1)

一、宿便的危害:

1、宿便會阻礙營養(yǎng)吸收

宿便會壓迫小腸絨毛的活力及彈性,這導致我們即使吃了有益健康、有營養(yǎng)價值的食物或基本套餐,養(yǎng)份還是無法真正吸收到,宿便不常排出或有便秘的人,身體甚至會吸收不到健康食品中五分之一的營養(yǎng)素。你每月消費的健康品可就無法發(fā)揮它的最大效果了,保健品心里苦啊,不是它不發(fā)力,是宿便阻礙了它造福人類啊。

2、宿便會經由血液毒害身體

小腸內的宿便,一旦發(fā)酵、脹氣后,所產生的化學毒素會污染血液,進而逐漸循環(huán)全身,終致造成酸毒癥(acidosis),同時會加重肝、腎、皮膚叁大排毒器官的負擔。常疲勞、腳底痛、感覺睡不飽的成員,或許成因就是宿便造成的哦!

3、宿便讓身材走形

即使你體內有滿滿的宿便,你可能也不曾察覺。它會撐大你的小腹,并壓迫內臟,改變腹部及嵴椎形狀,更是產生肥胖的重要因素。相信大家??吹剿奈迨鄽q的男性朋友小腹撐起,怎幺減也減不下來吧,這類的人,小腸中至少藏有十公斤左右的宿便。

也就是說,只要把宿便清出去,我們的體重將會直線下降??!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怎么做才能清宿便呢?

二、清宿便偏方:

1、蜂蜜香油湯

原料:蜂蜜30克,香油5克,白開水100毫升。

做法:將蜂蜜、香油倒入碗內,攪拌均勻,加入溫開水即可。

用法:每日晨起服食。

功效:益氣潤腸,用于氣陰兩虛引起的便秘。

2、桑椹糖

原料:白砂糖500克,干桑椹末200克。

做法:先將白砂糖放入鍋中加少許水,用文火煎熬至粘稠,再加入干桑椹末,調勻。然后繼續(xù)煎熬,直至用鏟子挑起成絲狀,不粘手時,?;?,將糖倒在涂有食用油的盤中,待稍涼,將糖切成小塊,即可食用。

用法:每次適量,每日2次。

功效:滋補肝腎,用于肝腎陰虛引起的便秘。

3、蘇麻粥

原料:蘇子、麻仁各15克,糯米適量。

做法:上述三種原料共煮粥。

用法:早晚各服食一小碗。

功效:理氣、通便,可用于氣滯引起的便秘。

4、土豆蜜膏

原料:土豆1000克,蜂蜜適量。

做法:先將土豆用榨汁機榨出汁液,再把土豆汁放入鍋中煎熬至粘稠,然后放入一倍于土豆汁的蜂蜜,再煎熬至粘稠,停火,待冷,裝瓶備用。

用法:每次服用10毫升,每日2次。

功效:健脾益氣,可用于氣虛引起的便秘,用于腸燥便秘

5、松子仁糖

原料:白砂糖500克,松子仁200克。

做法:先將白砂糖放入鍋中加少許水,用文火煎熬至粘稠,再加入松子仁,調勻。然后繼續(xù)煎熬,直至用鏟子挑起成絲狀,不粘手時,?;?,將糖倒在涂有食用油的盤中,待稍涼,將糖切成小塊,即可食用。

用法:每次適量,每日2次。

功效:潤腸通便。

6、豬油蜜膏

原料:豬油、蜂蜜各100克。

做法:先將豬油、蜂蜜分別用文火煮沸,晾涼,然后將二者混合均勻即可。

用法:每次服用5-10毫升,每日2次。

功效:滋陰養(yǎng)血、潤腸,用于陰血不足引起的便秘。

三、預防宿便:

1、素菜堅持吃。

一日三餐都要堅持有素菜食入,以此給自身腸胃提供充足穩(wěn)定的膳食纖維。

2、粗糧、豆薯類要多吃。

粗糧有4倍于精米的膳食纖維,而豆薯類還能提供重要的寡糖。寡糖又稱“低聚糖”,是能夠促使乳酸菌增加的物質,其中的大豆低聚糖還能增加雙歧桿菌的數(shù)量。

3、海藻類食物宜食。

海帶、紫菜、海苔等海藻類食物能夠潤滑,減少宿便,包括腸壁上黏附的殘留宿便。因為海藻類的纖維是水溶性的,所以其纖維溶于水后,在膨脹的同時粘性增強,能夠催使大便成型而軟化。

4、水要喝充分。

水對于軟化大便是必不可缺的。因而建議早上睡醒后立刻喝下1到2杯水(約200~400毫升),如此能產生“胃-結腸”反射,因為水到達胃中,結腸會收到信號,就開始蠕動。

5、給腹部做個按摩。

從醫(yī)學上看,腹部右側是升結腸,左邊是降結腸,所以順時針方向的腹部按摩是依照排泄的流向,是有助于腸蠕動的。

6、保持健康運動量,心情放松愉悅。

每天進行適量的運動,能使自己擁有健康的腸胃。與此同時,運動帶來的充實感會讓我們感到放松愉悅,這樣對腸胃蠕動是有促進作用的。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y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